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徐惠梅:基于痰瘀理论治疗早搏的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8 16:15 浏览:144次
早搏是过早搏动简称,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最常见的早搏为房早和室早。
中医认为,早搏属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在《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书中虽无心悸之名,但如“心下鼓”、“心怵惕”、“心中大动”等都是类似心悸的描述。《内经》中还有关于脉象的描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参伍不调者病”。可见《内经》时期,先贤已经对心悸有了一定认识,只是没有明确心悸的症名。
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有痰作祟”,“怪病多瘀”。经过多年对古代医籍的整理及临床实践,发现痰瘀互结是早搏发病的重要病机,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有分有合,相互转化。脂质沉着为痰浊,血细胞黏附为瘀血,痰瘀互结可致血管内皮损伤,随着病情进展,心脉痹阻,则血瘀更加明显,此乃由痰致瘀的主要病理特征,也说明了由痰浊引发瘀血的演变过程。心脉瘀阻,瘀血也可生痰,因瘀生于血,痰生于津,而津血同源,故血瘀可导致津变,这是瘀血生痰的关键病机。历代医家临床中也证实,瘀血内阻可影响津液输布,而出现津凝为痰之患。
现代中医学界认为,在心律失常发病病因中,痰瘀互结所占地位突显重要。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久之极易导致痰浊内生。痰浊内阻,气机不畅则血瘀,痰瘀互结,淤阻心脉,心脉失养,脉气不能相接而致早搏的发生。
随着中药的不断发展,广大科技工作者先后发现数百种中药单体和复合物有抗早搏的作用,如:苦参碱、粉防己碱等,但临床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中西医科研工作者在细胞分子生物学领域对中药复方制剂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假说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得到证实。
该假说认为“在心肌膜细胞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及亚型。正常情况下,各通道间有一定数目和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当膜中通道数目上调或下调到一定范围,通道间比例失调,将出现心律失常。与心律失常发生发展有关的通道,称为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离子通道。在心律失常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通道,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最佳靶点。
一个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对最佳靶点有作用,且至少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通道有作用。”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徐惠梅主任及其团队依据这个假说,以豁痰化瘀的青礞石、红花、川芎、郁金、延胡索、苦参、羌活、甘松等组成的药剂为研究对象,选用先进的体外心肌细胞培养法和膜片钳制术(电压钳制式)来研究其对心肌细胞膜上不同离子通道的影响,以寻找上述药剂组方治疗早搏作用的最佳靶点,为豁痰化瘀法抗早搏提供理论基础。
经过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了上述组方对豚鼠正常心室肌细胞膜动作电位、Na+通道、K+通道、Ca2+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组方对多离子通道均有作用。
以上研究结果证实,上述药剂组方对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滞作用,表明其组方具有多通道阻滞特点,可多环节阻滞心律失常的发生,可用于房性、室性、结性等多种早搏的治疗。
专家介绍
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